牧場日誌

報章雜誌

2009-07-02

康健雜誌 第150期報導

康健雜誌 第150期報導

春天在遠方喊我,用整座相思的鷓鴣喊我。——余光中《大度山》

走在東海校園,舉目所見不是一棟棟壯闊恢弘的校舍,反而像一腳踏入公園般,隨處婉轉鳥啼、生意盎然。放下背包,站在樹下深呼吸,一股恬適舒暢湧上心頭,有美景為伴,漫步校園一整天都不覺得悶。

在校方引領下,爬上圖書館頂樓,東海校園盡收眼底,教室、系館藏身森林中,若隱若現,與遠方台中市繁榮高樓、快速奔馳的高鐵,僅有一線之隔,卻彷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,感受奇特。

如同校長夫人黃德輝所說,從高空看台中,會以為「紐約中央公園搬來台中」了,水泥森林中,竟會有片綠色森林。

東海大學位於台中縣市交界,坐擁大度山蓊鬱綠意,生態資源豐富,不但博得「森林大學」美名,也正是「前人種樹、後人乘涼」的最好印證。

半個世紀前,大度山台地曾經一片荒蕪,經過知名建築師陳其寬等人的規劃,種植幾萬樹苗,如今小樹茁壯、林蔭蔽天,校方估計樹木已有10萬棵之多,儼然成為台中最後一片森林。

漫步在森林

詩人余光中曾在東海中文系開課,大度山便經常出現在他的創作中。他筆下的大度山,除了春天意象之外,更融入東海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觀──相思林。

相思樹在許多人眼中不具經濟價值,但卻是陳其寬特別喜愛的樹種,環境適應力強、長得又快,更重要的是,「四、五月時開花很美,樹幹不須人工修剪就婀娜多姿,」陳其寬在《我的東海因緣》文中敘述。

不僅陳其寬對相思樹情有獨鍾,東海師生也視相思林為校園象徵之一。畢業季時樹上的串串黃花,被學子賦予「天下無不散之筵席」的感慨情懷,多年前為了相思林恐遭砍伐的土地規劃,學生甚至好幾次聚集抗爭,在東海校史中留下紀錄。

東海大學自然生態豐富,主要是仰賴大片森林資源,東海生物系(即現在的生命科學系)曾全面調查,發現校園裡的植物竟高達570種,數量驚人。

校園植物多元,讓東海大學的教授眷屬們所成立的婦女會興起「打造生態教育公園」的念頭,積極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,在主要道路設立168面植物解說牌,不但標出植物名稱,更附上照片說明,清楚易懂。

採訪當中碰到一群學生,蹲在樹下東摸西找,原來是課堂作業須揀10種校園植物的葉子、並收集相關資料,以東海的自然資源之豐,這項作業想必不難。

遼闊的樹林也成了鳥類最好的棲息地。由校內愛鳥人士組成的東海野鳥社長達35年以上的研究顯示,約有128種留鳥及候鳥,以 東海校園為家或休息站,約佔全台共450種鳥類的三分之一,其中更有16種保育鳥類。不過近年來因為工業區不斷開發,許多鳥類已逐漸往山上遷移,在校園裡 觀賞的機會較少。

東海大學是各單位評選美麗校園比賽的常勝軍,更吸引不少學生慕名而來。校方曾統計,四成以上以東海大學為第一志願的人,都是因為愛上環境的優美。

東海的美除了富含芬多精的森林氣息之外,更重要的是融合古典與現代的校園景觀,讓它猶如素顏氣質美女,雖不施胭脂水粉,卻顯得清麗脫俗。

莊嚴的路思義教堂

校園裡最明顯的地標,是所有東海人視為精神堡壘的路思義教堂(Luce Chapel)。路思義教堂由國際級建築大師貝聿銘構思、東海建築系創辦人陳其寬設計完成,大膽採用薄殼形式的建築,高聳的牆面則以圓錐拋物狀曲面,打造兼具莊嚴和柔和的感覺。

校園解說員社指導老師張志遠建議民眾,不妨站在教堂排水溝上,背倚牆面,抬頭往上看,最能感受曲面的震撼。

張志遠形容,路思義教堂的設計堪稱空前絕後,不但工程浩大,更難預料的是,究竟牆面能不能支撐整棟建築。他透露,當時營造廠 老闆吳艮宗還因此到城隍廟去拜拜,結果執筊時,筊杯竟然立起來,於是他連夜趕到台北告訴設計師,表明他希望用好一點的材料,例如加捆鋼筋,增加結構力量, 而多出來的成本,他願意自己吸收。路思義教堂從1963年竣工以來,歷經40年迄今不曾脫落一磚一瓦,見證了一代匠藝堅持誠信的原則。

拆板模對建築成敗也是一大考驗,當時許多工人擔心一動手拆,曲面就裂開,因此一度不敢進去,最後還是由陳其寬和結構工程師鳳後三及吳艮宗三人,親自入內一一確認,並吹哨子一聲令下,所有工人同時拿掉插削,「轟」一聲,板模順利落下,檢查鷹架沒問題後,大夥兒才鬆了一口氣。

教堂落成後,不但成為東海大學的宗教中心,更吸引各地慕名而來的人士前來朝聖。建築系所的學生品頭論足、觀摩學習,每年更有上千對新人在此取景,留下人生最美好的紀念。建築系教授詹耀文說,國際建築專家們訪台時,一定會來瞻仰這座聞名國際建築界的建築。

教堂是東海師生心目中的聖地,校園的不成文規定是教堂四周方圓50公尺不可興建房子,附近校舍高度也不可高過教堂,因此教堂擁有一整片寬廣草坪,是親子一塊兒玩耍的快樂天堂。

教堂的夜景值得一提。路思義教堂是台灣最早有燈光設計的建築,晚上教堂內的燈光穿透玻璃,與星光相互輝映,教堂外的燈箱則抓住嬉戲人們的影子,留在外牆上,形成趣味景色。並且如果教堂開門時,不妨進入從內部體會建築之美,以及教堂內的聖潔氣氛。

典雅的文理大道

文理大道也是當你到東海大學,一定不能錯過的地方,它不但是東海師生步行的動線主軸,更揭示了創校的治學方針。

東海最早設立的兩座學院──文學院和理學院,分別坐落在大道兩旁,代表人文社會科學和基礎科學兩者發展並重,加上兩院在文理大道的空間布局,以文學院的「進」,與理學院前方多了草坪的「退」互相呼應,即便是體積較大的理學院,也不覺壓迫。

而近來由《康健雜誌》率先報導而興起的樂活(LOHAS)風潮,在文理大道及兩旁建築風格,也能見到。

曾任東海建築系主任長達10年的詹耀文教授,本身也是東海人,他說當年創校者刻意不在文理大道擺設價值不斐的裝置藝術,反倒取材自最貼近大度山的平凡卵石,融合當地特色,「利用設計把便宜的東西做得既美觀又環保,這不正是樂活嗎?」他反問。

文理大道兩旁的建築,更早在規劃時,便富含樂活元素。現代主義強調建築必須符合當地的氣候和人文,而非移植自其他地方的突兀做作,更堅持「誠實(指原始風貌)就是美、裝飾是罪惡」信念,因此文、理學院大多利用最單純原始的卵石、水泥和紅磚砌成。

現代主義絕不裝飾的態度,從文、理學院的相異處便可略窺端倪。張志遠指出,興建文學院時間緊迫,因此由陳其寬繪圖,寄回台灣的建築師來完成,採用圓柱子。等到興建理學院時,貝聿銘就用方柱,嫌圓柱浪費木材、違背現代主義「拒絕裝飾」的原則,也不在牆壁貼洗石子。

除了選材上的嚴格要求之外,文理大道兩旁教室採用唐代合院式建築,酷暑時坐在教室裡仍感到涼快,「不但通風,還能把外面的自然引進來,」建築系詹耀文教授解釋。

這是因為創校時,幾位景觀設計師評估環境後,有志一同將東海校舍定調為古典中國的鄉村式建築,融合「中國」和他們剛從國外帶回的「現代」概念,規劃出理想的人文學府。

正因合院式建築保留最飽滿的自然空間,站在院落內不自覺地湧起孺慕之情,循著步道、踱到草坪中央的石桌椅坐下,真該帶本書來靜靜閱讀或夥同三五好友泡茶談笑才是。

乳牛造景新地標

悠閒地繼續往前走,轉個彎,赫然看到三隻乳牛低頭吃草,走近一看,才發現是木板打造的公共空間藝術,栩栩如生。這是校長夫人黃德輝(程師母)帶給校園的驚喜。


留 著短髮、打扮俐落、談吐優雅的黃德輝,有條不紊的談話中,掩不住她對東海的熱情。兩年多前隨著先生從香港城市大學回台服務東海,黃德輝對東海的第一印象是 「真是饒富野趣的校園啊!」她笑說,一來就要接任婦女會長,從悠閒的家庭主婦搖身一變,推銷起東海牛奶。她打造「乳品小棧」,販賣東海牧場自產的牛乳、乳 酪等乳製品,還提供有機健康飲品、健康黑木耳等多樣選擇。

儘管賣牛奶賣得有聲有色,黃德輝更有興趣的,是一連串校園景觀改造計劃。在美國唸書工作超過20年的黃德輝,一直惦念藝 術,原先學商的她為了興趣,在香港念了3年札實的藝術課程。來東海後,黃德輝仍常逛專門進口國外藝術書籍、畫冊的書店,參加藝文活動,平時的喜好加上藝術 涵養,讓她想到乳牛裝置藝術的點子。

黃德輝認為乳牛擺設很適合東海牧場的田園風格,於是親手繪製並請廠商依照實際比例,運用四片環保木板,拼成一隻隻或吃草、或抬頭的乳牛,煞是有趣。「公共藝術應該配合環境,並加上一點幽默,才能真正引起共鳴,」黃德輝解釋。

沒想到,今年8月完成的乳牛藝術,很快就發揮作用。美術系2名碩士生受到乳牛藝術影響,提出「校園放牧計劃」,獲得文建會青睞,補助122萬元,要來改造東海湖,進一步美化校園。

從乳品小棧到乳牛造景到學校的東海湖計劃,無心插柳卻成蔭,令黃德輝和婦女會都更熱情於參與學校,與一般大學教授、校長眷屬的安靜非常不同。

走在校園中聆聽蟬鳴鳥叫,觀察在樹枝間跳躍的松鼠,似乎連自己的腳步都輕盈起來,東海的美只有身在其中才能完全感受。

詹耀文說,12月天涼爽,太陽也喜悅,非常適合來美麗的森林大學健走,沿途到著名的路思義教堂感受聖潔寧靜,下午去文理大道看陽光透過樹葉灑下的金光,晚上在復古典雅的地燈掩映下享受浪漫。一塊兒領略大自然的呼喚吧!